在新型城镇化中高度重视城镇文化塑造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5-11-03 15:47:25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丹东市委员会      浏览:2094次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核心,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城乡一体、产业互动、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表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塑造好文化这个灵魂,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我市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小城镇文化建设、特色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要将文化塑造贯穿到城镇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建设 “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城镇。

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时间不长,我们在注重城镇文化塑造中还有一些急需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1.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还可进一步加强。

众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文化遗存尚未列为文物,未得到系统保护,损毁破坏的风险较大。对自然禀赋、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等特色文化的挖掘不够,乡镇文化特色不明显。注重保护、利用文化资源的有形价值和经济效益,忽略了提升、利用其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导致旅游景点多、文化城镇少。

2. 城镇文化风貌不明显。

未能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融入到城镇整体建设中,新建筑的风格与城镇历史文化风貌格格不入,与当地自然景观不相协调。缺乏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满族、朝鲜族等的地域文化特色未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大部分乡镇没有基于本地文化资源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

3. 文化产业对城镇经济拉动作用还不强。

文化资源优势有待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特色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经营模式单一。利用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粗放经营、规模不大、缺乏精品。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意产业比重低,发展后劲小。

为推进城镇化有序发展,就注重城镇文化塑造,提出几点建议:

1.挖掘文化遗产,凝聚城镇精神。

要加强对城镇自然禀赋、历史文脉、民俗民风的挖掘,严格依法保护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城镇中存留有的古宅、特色民居和名人故居等文化遗产,如九连城城址、任国振故居等做好保护和宣传工作。利用传统古镇中的文化景观开展风姿多采的文化活动,陶冶民众情操,如大孤山镇在立足古镇开发旅游的同时,努力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在书画、摄影、民俗等方面都取得较好收获,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体现和丰富了地方文化特色。对民众中曾广为流传的口头传承文化,如民间故事、地方歌舞等民间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整理和正确引导,扶持具有代表性和有影响的地方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对于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如庙会活动,去粗取精,因势利导,用健康向上的内容取代糟粕,不仅增添了地方文化的风韵,也使地方传统文化推陈出新。要整理城镇的地方史志,通过总体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制度规范约束,培育居民的家乡自豪感,并将其升华为蓬勃向上的地方精神。

2.传承人文理念,引领城镇建设

将人文理念融入智慧城镇建设中。在城镇规划上,要坚持科学布局,优化城镇结构,将历史文化、民俗习惯、自然景观、田园风光融入到村镇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切实做到“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让城市真正“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在城镇建设的具体行为中,要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些历史文化长廊、古镇商贸街区、名人纪念馆等文化项目,强化内容支撑。把历史文脉、民俗风情、人文精神中提炼出的文化元素符号,转化为建筑设计元素渗透到城镇道路、建筑、景观、住宅小区等城镇建设中。在城镇管理上,全面创新文化管理机制,通过文化考评加强对各层政府部门工作的引导,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共治,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商业网点,增加文化街区(含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设施)、文化公园、文化广场的建设,成为新型城镇的文化中心。

3.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城镇发展。

要依托丹东文化资源优势,策划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一个区域的整体文化竞争力,打造一县(市)区一品牌。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休闲业、观光农业、特色产业,如利用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打造青山沟风情特色满家寨、三道沟朝鲜民俗村等文化旅游产业。利用食用菌、中药材、干鲜果、海水养殖、畜禽养殖等自然资源,促进特色林果业、农业观光园区和休闲农业等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柱参传统栽培技艺打造石柱子人参等系列产品。利用奇石特色文化,打造黄蜡石等奇石类工艺美术品。利用沿海、沿江、青山、绿色等生态文化打造自然景观与特色产业创新融合的多功能景观带。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

地址:中国辽宁丹东市振兴区六纬路24号
电话:0415-2127853    传真:0415-2127102     电子邮箱:mmddswzxb@163.com
中国民主同盟丹东市委员会版权所有 辽ICP备07004931号-1
中国民主同盟丹东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