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生命放射无限的光彩——追忆丹东民盟遗体捐献第一人——王瑞春
发布时间:2013-08-05 13:49:27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丹东市委员会      浏览:1600次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句。之所以隽永,在于它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在中朝边境鸭绿江畔,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眼角膜为有限的生命延续无限光明,用遗体标本为医学发展铺路架桥……他就是丹东民盟遗体捐献第一人,丹东民盟综合一支部盟员——王瑞春。


王瑞春,男,1937年生于丹东。1958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沈阳机械制造学校,先后到沈阳工业学院、太原机械学院无线电专业和枪弹药筒专业学习。参加工作后,他热爱本职工作,潜心钻研业务,获得多项创新技术成果。1971年,他改进电燃弹弹头材料,每年为工厂节省资金40余万元;1984年,他研制出石油油田封井用桥塞系列产品,为石油战线补充新工艺手段,成为该厂开发定型系列产品。1988年8月,鉴于其突出表现,被国家机械委授予高级工程师资格。


在中学时期,王瑞春就对李公仆、闻一多等民盟先辈的大无畏精神十分钦佩。参加工作后,他更是对民盟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所感染和激励,成为一名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的愿望越来越强烈。1989年12月12日,他郑重地向盟组织递交入盟申请书,写下了他毕生的夙愿:向民盟先贤学习,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坚定不移地奉献出毕生精力,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昌盛多做好事。入盟后,他履行盟员义务,积极参政议政,努力建言献策。特别是退休以后,不顾年迈体弱,奔走国是,关注民生,针对丹东鸭绿江水源地保护、加强丹东软环境建设等热点问题,深入调研,搜集大量资料,提出多项意见和建议,为丹东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王瑞春有着深深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他从小就有要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人的梦想,要像牛虻一样做一个不平凡的人。长大后,听说了邓小平、华益慰捐献遗体(器官)的感人事迹,更加坚定了他捐献遗体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想法。2010年,王瑞春患上腹股主动脉血管瘤,一旦破裂很容易致命,得知自己病情后,他下定决心捐献遗体。由于担心老伴和女儿不忍心,他多次拿着遗体捐献志愿书到弟弟王瑞明家,希望走后由弟弟帮他完成夙愿。2013年7月6日,77岁的王瑞春在亲人的守护下安然离世,遵照遗愿,他的眼角膜被取下,送至沈阳爱尔眼科医院。7月8日,王瑞春的遗体又被运往大连医科大学,用作医学教学与科研,完成了他“要在生命的最后,发出最后一分光和热”的愿望。


据了解,王瑞春捐献遗体属丹东民盟首例,也是丹东市红十字会接受的第5例遗体(器官)捐献者。他的先进事迹经《丹东日报》、《鸭绿江晚报》报道后,引起我市盟内外极大关注,多位盟员打电话到市盟表达对他的壮举的敬佩。王瑞春老人的生前好友,环保支部盟员肖信忠在得知王老的先进事迹后,含泪写下了《缅怀王公瑞春》的悼亡诗。另有多位盟员咨询遗体捐献的意义及流程。王瑞春用实际行动履行承诺,延续更多人的生命,用生命实现了泰戈尔所赞:“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地址:中国辽宁丹东市振兴区六纬路24号
电话:0415-2127853    传真:0415-2127102     电子邮箱:mmddswzxb@163.com
中国民主同盟丹东市委员会版权所有 辽ICP备07004931号-1
中国民主同盟丹东市委员会